農豐村生態米即將收獲(受訪人供圖)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為展示海口扶貧工作的成果及民生改善情況,人民網海南頻道推出“脫貧攻堅海口策”系列報道,講述海口脫貧攻堅故事,傳播脫貧攻堅中最真實、動聽的聲音。
人民網海口11月18日電(樊歡迪、符武平)十一月的農豐村晴空高照,大片稻田即將收獲,“這片種的是我們村的品牌生態米,市場上供不應求嘞!”站在稻田旁,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仔細查看稻米的生長情況,為之后的豐收做著最后準備。
“誰也想不到,曾經棄荒的土地,現在卻成了產出優質蔬菜的‘寶地’了。”楊再東笑著說。
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左)查看合作社基地蔬菜種植情況(人民網海南頻道 樊歡迪攝)
找準路子打造產業品牌
“帶動鄉親們致富,讓村莊美起來!”2018年,滿懷信心的楊再東到海口市新坡鎮農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決心讓自己多年的鄉村振興理論研究成果付諸實踐,經過入村調研后,楊再東卻發現村里基礎設施薄弱,集體經濟空殼,村莊產業不成規模,村莊各項工作群眾不滿意……
問題雖然多,也需要一樣樣解決。楊再東制定計劃,決定先從產業開始,發展種植合作社,“當時很多合作社都是空殼子,說實話,我心里也沒底。”
沒有土地,楊再東跟農戶承包被他們棄荒的土地;缺乏人手,楊再東組織鄉賢與村干部一齊動手……2018年底,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第一批冬季蔬菜收獲,收益7萬元。
“有了這筆資金,就可以擴大種植了。”村里的種植面積也從起初的6畝發展到現在的100畝。由于農豐村土壤肥沃,種植出的蔬菜粗纖維含量低,口感嫩甜。“好品質自然吸引消費者,也需要好的包裝。”楊再東一琢磨,便著手打造屬于農豐村的專屬生態品牌--濃豐農。
合作社基地種植的向日葵(受訪人供圖)
截止2020年6月,合作社推出“濃豐農”生態葉菜、生態米、生態腌菜、生態向日葵等系列產品,銷售產品近400噸,營業收入超過120萬,吸納村里固定、臨時就業50人。
“從耕田、基礎設施管理、采摘、賣,全部都是本村人自己來做的。”楊再東算了一筆賬,至今為止,合作社給村民發的務工費就達到了50余萬元,合作社分紅達到20萬,在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為村里發展積累穩定的資本。
合作社分紅大會(受訪人供圖)
瞅準“病癥”整治基礎設施
“第一次到村里來,連車都沒辦法停,路都被亂石垃圾擋住了。”回想起農豐村原來的環境,楊再東連連搖頭,“要是人居環境都不好,談什么幸福生活呢。”
農豐村基礎設施短板多,村莊臟亂差問題突出。經過反復思考,楊再東確定了村莊建設“拆除破舊騰空間”的思路,首先清理的便是破舊房屋和豬圈牛棚。“村里人傳統思想是不能拆房的,尤其還是在沒有任何補償的情況下。”拆遷成了楊再東和村干部的巨大挑戰。
“再難也要做!”楊再東召開多次全村大會做動員,逐點進行拆除登記,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不理解,楊再東和村干部便反復上門,不遺余力發動村民,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拆除斷壁殘垣和衛生死角100余處,清運磚石瓦礫、建筑垃圾400余車。
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左二)和村民整治人居環境(受訪人供圖)
人居環境還得靠村民維護,楊再東相繼組織了多次環境衛生整治行動,發動全村人參與,也得到了村里人的理解和支持。“楊書記一個外人,對我們村都這樣盡心盡力,我們哪還有理由不盡力?”鄉賢李昌彪說。
產業發展了,基礎設施也得跟上。經過多方奔走,楊再東申請到1000余萬的項目資金投入到村,修繕了村里集體公社時候留下的“振興樓”,拓展了村里灌溉水利,新建了合作社基地大棚,修建了下屯停車場,聯通了涵樂坡村內水系、啟動了林排巷道及排水建設……
農豐村,正在越變越美!
全村老少都參與村里義務勞動中來(受訪人供圖)
用心用情為鄉親謀福祉
村里人任誰提起楊書記都豎起大拇指,“一個市里下派的干部,對我們這么用心,很感激也很佩服。”楊再東作為“外鄉”書記,聽不懂村里的海南話,仍然笑呵呵的與所有人熱情打招呼,誰家需要幫忙,立馬著手去幫,時間長了,大家便都知道,村里有個戴著草帽“愛干活”的書記。
村里的臭水溝、斷頭路、糾紛矛盾正一個個消失,“我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村民們信任我,我也要為他們多做一些事。”楊再東說。
釣魚比賽(受訪人供圖)
為豐富鄉村生活,楊再東還組織開展瓊劇進村、釣魚比賽、農技競賽、排球比賽等系列活動。
談起駐村的感受,楊再東回答:“踏實,離鄉村振興的目標越來越近了!”隨著駐村工作的開展,村子一步步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也回到村里,幫著一起建設起美麗家鄉。
農豐村寫實壁畫(人民網海南頻道 樊歡迪攝)
產業跟上了,人居環境變好了,鄉村文明興起來了,楊再東開始考慮鄉村旅游的發展了,“未來的農豐村會種上果樹,也會擁有一片百香果長廊,甚至還會有大片花海……”楊再東勾勒著農豐村未來的藍圖,憧憬著農豐村更美麗的未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