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和新村:吃上旅游飯 增收路更寬

在臨高和新村“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游點,游客在民宿書屋閱讀。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垂釣趕海、稻田觀光、星空露營、居住珊瑚民宿、品嘗土窯海鮮……在臨高縣東英鎮和新村,一個集循環生態農業、創意觀光農業、海洋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研學綜合體驗地已初步形成。這里便是“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游點。
5月13日,從海南解放公園沿著公路一路向南行駛約5公里,就來到了“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游點。該旅游點的負責人叫陳萬波,是和新村人。2018年,他辭去在海口的工作,返鄉創業。“家鄉靠海,資源豐富,這些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鄉村旅游潛力較大。”陳萬波說。
和新村位于臨高縣西北角,下轄4個自然村,是一個沿海村莊,漁業資源較為豐富。臨高的八景之一“龍潭神雨”就位于和新村。
如何挖掘旅游資源?2018年底,陳萬波盤活村莊閑置的宅基地和土地,以特有的漁耕文化為主線,打造“山海連片”的漁耕人文研學旅行目的地。
目前,旅游點已形成了海堂小院珊瑚民宿區、龍潭神雨非物質農耕文化區、冷泉稻田休閑文化區、垂釣趕海漁樂區、星空露營及房車基地等主題板塊。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頭洋·海堂”就吸引不少高校學生等前來開展研學旅游,也成為家庭親子旅游的好去處。去年,“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游點(和新村)獲評“海南省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如今,“頭洋·海堂”已成為和新村一張靚麗名片。
紅色,是和新村最鮮明的底色。在革命年代,和新村多名男女青年積極開展革命活動,踴躍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與此同時,村里群眾踴躍籌款、捐糧,全力以赴支援革命隊伍。
近年來,和新村堅持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總抓手,通過黨建引領,抓班子強隊伍,找準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海南日報記者在和新村“陽光助殘就業幫扶車間”特色就業示范基地注意到,基地采取“企業就業培訓+助殘產業+托養服務”模式,將服裝加工產業引接到村里,就近就地安置殘疾人或困難家庭勞動力人員就業。
和新村村民王不霞于2019年底經過企業培訓后正式上崗。她說:“以前在家帶小孩沒有收入,如今在這里工作不僅有了收入,還方便照顧家庭。”目前該車間已吸納20多人就業。
走在和新村入村主干道上,道路干凈整潔,路旁還種上了櫻花樹。為配合村里發展旅游,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村里從省外引入櫻花樹。“目前種了140多株櫻花樹,大概2023年春節前后開花。”和新村黨支部副書記陳逢源說。
一直以來,和新村村民從“龍潭神雨”水塘引水灌溉農田。然而,有不少村民開始在“龍潭神雨”水塘周邊種地種菜,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浮蓮瘋狂生長,影響了生態環境、村莊面貌。
為守好生態底線,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去年臨高投入資金啟動建設龍潭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還啟動“龍潭神雨”景區綜合體項目。據了解,項目規劃約3000畝,依托“龍潭神雨”等文化內核,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餐飲服務、主題民宿、親子研學于一體的現代鄉村旅游示范區。
“接下來將做好‘頭洋·海堂’項目擴建和資源整合,不斷推進項目發展壯大,帶動更多村民增收。”陳萬波說,“‘頭洋·海堂’不僅吸納村民土地入股,還為村民就近提供就業。希望讓村民在參與鄉村建設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