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搬遷、修復雨林生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雨林更美 生活更好(美麗中國·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④)
《人民日報》( 2022年11月24日 第11版)
核心閱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中,恢復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動植物資源是重中之重。自去年10月正式設立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因地制宜推進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并通過積極建設生態廊道等,不斷恢復雨林生態環境。
“新房得好好收拾一番,兩層小樓寬敞又漂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什東村村民梁弟說。今年9月,什玲鎮水賢村、什東村14戶村民喜遷新居,其余54戶也都達成搬遷意向。整體搬遷工作完成后,他們的村莊舊址將種上重陽木、五味子等適合本土生長的樹木,恢復原本的生態涵養功能。
去年10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一年多來,當地因地制宜推進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目前生態搬遷總體任務已進入收尾階段。
推進生態搬遷,拓展野生動物棲息空間
“以前不常見的動物越來越常見了,常見的動物活動范圍更廣了?!边@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護林員黃海景近兩年最明顯的感受。
黃海景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輩為了生計,曾經上山捕獵、砍伐、種植經濟作物。受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海南島的熱帶雨林面積急劇縮減,對雨林生境高度依賴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銳減。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造成雨林破碎化,瀕危野生動物會因遷徙受阻導致近親繁殖,棲息地間彼此隔絕會導致小種群間缺乏基因交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說。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中,恢復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動植物資源是重中之重。”海南省林業局副局長李開文說,生態保護,首先要實施核心保護區村莊的生態搬遷,把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廊道連接起來。
自2019年海南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修復雨林生態成為首要任務。2020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東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個市縣的11個自然村被劃定在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范圍內,共470戶1885人需要進行易地搬遷。
“各市縣情況不同,搬遷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李開文介紹,根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相關規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生態搬遷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步試點搬遷,2019年9月啟動白沙黎族自治縣3個自然村共118戶整體搬遷,已于2020年完成;第二步再對剩余8個自然村實施搬遷。通過總結試點搬遷經驗,再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摸索出更多可供借鑒、值得推廣的創新做法。預計今年底,生態搬遷工作將全部完成。
堅持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模式
“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這是許多雨林村落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祖祖輩輩靠山吃山,但地處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打獵、砍樹等傳統生產方式早已無法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搬出大山,搬去哪兒?靠什么吃飯?
趕在太陽落山前,五指山市通什鎮龍慶新村居民黃杰騎著摩托車回到了老村毛慶村。搬走3個多月,原本的鄉間土路已經冒出青草嫩芽。按照政策規定,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前提下,未來5年,他可以繼續對自己原有的經濟作物進行采摘。從新村到老村,他花了2個小時,騎了28公里的山路?!皩Ρ群?,才知道新生活的便利!”黃杰感慨。
同樣心生感慨的,還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搬遷項目工作人員孫湘來,“生態搬遷工作剛開始并不容易,我們一方面發揮村民身邊人的帶動作用,進行引導;一方面針對村民‘怎么搬’‘搬出后怎么辦’的疑惑,多次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并及時出臺相關文件予以明確,陪村民度過搬遷‘適應期’。”孫湘來說。
黃杰下定決心搬遷是在去年底。當時,五指山市委派來的工作組到毛慶村做生態搬遷動員,黃杰剛被選為村民小組組長,工作組成員也就借宿在他家。天天聽政策解讀,黃杰了解到,不僅是國家掏錢幫助搬遷,而且5年內山上的收入還繼續歸自己,每戶至少保障1個公益崗位,新小區樓下店鋪收入也都由新村村民共享……“我搬!”黃杰第一個報名,今年6月第一批搬出。
為實現生態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標,各市縣除了給予青苗補償、提供安置房、公益崗等,還因地制宜制定方案,解決搬遷戶就業問題:白沙縣為500名村民提供5000畝橡膠林補償,同時大力發展菌菇種植產業;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分配商業街鋪面、市場攤位,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東方市依托當地特色小鎮、景區,吸引、扶持村民從事旅游服務、餐飲、運輸等行業。
“與周邊社區共融共建,是國家公園規劃的目標之一。”李開文介紹,在引導核心保護區群眾搬遷的同時,海南將合理劃定國家公園內及周邊區域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
建設生態廊道,智慧管護提升保護力度
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護林員符文強整理好裝備,向雨林深處進發。管護著4000多畝雨林、每天巡護數十公里的他,是白沙縣生態搬遷村高峰村的村民。
護林17年,上山巡護、下鄉科普,風雨無阻?,F在最讓符文強高興的是,搬遷后生活條件改善了,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本土力量加入護林隊伍。目前,白沙護林公益崗吸納了十幾名本地村民,其中不乏曾經的老獵手、伐木工。
“我們在搬遷中加強宣傳,村民也逐漸由原來的不理解、不配合,轉變為懂得生態保護的意義并主動參與?!焙D蠠釒в炅謬夜珗@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長張斌說。
村民搬出雨林,奔向新生活,位于核心保護區的村莊原址怎么辦?
“把空間‘退還’給雨林的動植物,最直接的辦法是先打通遷徙通道,把小種群重新連接,改善遺傳多樣性?!睖追钦f。
“村民搬出后,我們將陸續拆除村莊舊址的房屋建筑,在關鍵區位架起人工生態廊道,擴展動物覓食區域。后續則通過‘自然恢復+人工修復’的方式,補齊低海拔基帶植被。”孫湘來介紹,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已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科研項目,修復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受損的天然林和受干擾的次生林。
動員全民參與、加強生態修復之外,科技手段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又上了一道保險。
“嘀嘀嘀……”每當有陌生人和車輛闖入核心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吊羅山分局的后臺管理系統便會第一時間拍攝并發出警報,提醒值班人員及時處置。
“去年‘智慧雨林’項目啟動以來,我們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吊羅山片區安裝了105臺卡口監控相機、約35公里長的振動光纖以及數百臺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區的監測防護網?!焙D蠠釒в炅謬夜珗@管理局“智慧雨林”項目工作人員何聰介紹。
“智慧監測系統一方面能實現精細化監管,阻止盜伐,另一方面便于發現區域內的新物種。”何聰告訴記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在5年內完成7個片區生態監測網的鋪設和智慧管理中心建設,建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并納入國家林草局的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全面掌握珍稀瀕危物種和雨林生態系統的變化。
生態環境持續恢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物種頻現。據統計,近3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已至少發現28個新物種,包括9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和13個大型真菌新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