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吉陽:鄉村治理結碩果 產業興旺正當紅
人民網三亞12月30日電 (毛雷、李學山)“您的作為體現了一個干部對群眾的關懷,也體現了您對我們的關心,只可惜我現在身不由己,連句謝謝也不能當面和你說。但張書記的恩情我會牢牢記在心里,出去以后一定不會像以前一樣,也決不會再進來第二次……”今年11月下旬的一天,張霞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寫信人叫阿海(化名),目前尚在高墻之內,他希望通過這封信表達自己的悔恨,以及對張霞的感謝。
“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三亞大茅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長張霞說,近年來,大茅村圍繞“教育先行、法治同行、產業必行”思路持續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工作,讓這個一度“灰頭土臉”的貧困村一步步蛻變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綠富美”。
大茅村的蛻變只是三亞市吉陽區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吉陽區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不僅收獲了群眾好評,也得到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農業農村部等多個部門的高度肯定。
最美“村規民約”打造鄉村治理“大茅樣板”
阿海是一名失足青年,因一時沖動而獲刑,目前正在海南省內某監獄服刑。在他入獄后,大茅村黨委、村委會并未對他另眼看待,而是及時給予相應的關心,同時對其家庭也給予多方面的幫扶,這讓在高墻之內的阿海十分感動。
張霞說,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她的心情既沉重又欣慰,沉重的是為阿濤走上犯罪道路而惋惜,欣慰的是通過將法治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產業相融合,大茅村已經形成了“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氛圍,正是這樣的氛圍讓阿濤這樣的歧途青年幡然悔悟,也讓更多的村民不再走彎路。
“建設法治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021年5月,時任海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的張霞被派駐到大茅村,任第一書記及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到任后不久,她就發現村里時有糾紛發生,村民還不太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她努力將專業知識運用于鄉村振興工作中,認真研究黨的各項興農政策,將法治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產業相融合。通過成立“張霞法律援助工作室”,開辦“大茅村法治大講堂”,有效引導干部群眾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
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是村(社區)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行為規范。來到大茅村后,張霞帶領鄉村振興工作隊,同村“兩委”一道著手推進村規民約的修訂工作。新修訂的大茅村村規民約從依法治理、生態宜居、消防安全、鄉風文明、鄰里關系、婚姻家庭等方面對村民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在獎勵和補貼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村委“黑八條”,引導集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共同監督。
依據村規民約,張霞帶領鄉村振興工作隊全面推進了大茅村委會、村務協商會、監督委員會、村務理財小組等村級組織融合,形成了“眾人事情、眾人協商,大事不出村、有事好商量”的新局面,由此幫助化解信訪積案,辦結歷史疑難信訪訴求,審核合同、撰寫訴狀、化解糾紛達40余件。
“既然是大家一起制定的規則,大家就一起來遵守。可以說村規民約是我們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 大茅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正才告訴記者,村規民約實施后,村干部和黨員以身作則、帶頭遵守,給村民帶來示范作用,每個月會都開展一次走訪,了解村內信息,大力推動村規民約,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村風村貌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成功實現法治煥新風的基礎上,大茅村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帶動鄉村集體經濟,以“企業帶動、土地入股、村民參與”方式,開發鄉村健身休閑農業,打造運動休閑特色鄉村,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目前, 遠洋集團等8家大中型企業、40家小微企業、 350 本村創業店面、119家小型家庭農場,成為大茅村產業的“生力軍”。2021年,大茅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1500元,真正實現了“村美民富”。
今年12月,大茅村村規民約入選2022年海南省最美十大村規民約。并先后被評為“2022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網紅民宿村”讓老區村更紅了
三山環抱的博后村,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黎族聚居村莊,有4個自然村,總人口3680人。上世紀90年代,村民住的多是茅草屋,連溫飽也成問題。遇到臺風來襲,海水就會倒灌,土壤鹽堿化嚴重,水稻、番薯等莊稼收成不好,到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5200元。更為尷尬的是,雖然緊鄰“天下第一灣”亞龍灣旅游區,但隔壁的“旅游熱”卻并未輻射到博后村,缺乏發展動力的的博后村被外界笑稱“就算靠著金山銀山也只能捧著金碗討飯”,村民長期過著“咸窮苦”的日子。
2009年,轉機終于出現,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玫瑰谷)在博后村租下2000多畝土地,通過改良優化土壤,培育熱帶玫瑰,逐步打造出玫瑰游覽觀光、玫瑰二次加工等產業,走上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子。在玫瑰谷的帶動下,摘掉了“窮帽子”的博后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依托亞龍灣國家度假區資源和平臺,以玫瑰文化、黎族文化、創意文化為底蘊,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發展民宿產業、特色餐飲業和文創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16年,在廣州打拼多年的“廣漂”譚中仙返鄉創業,他回村把老房子裝修了一番。在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博后村第一批民宿之一——“海納捷”。因為和亞龍灣的高端酒店形成了互補,也為遠道而來的游客們提供了體驗鄉村風情的機會,“海納捷”一下子就火了。
“現在,來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的不少游客喜歡到博后村參觀。”博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說,以民宿為代表的文旅產業發展起來后,帶動了超市、水吧、餐吧、攝影攝像等多個業態。
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博后村現有民宿55家,客房總數約1700多間,輻射帶動游、娛、吃等產業發展,躋身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如今的博后村,碧海藍天,山巒起伏,海風陣陣,村內一棟棟各具特色的民宿,點綴在山海椰林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博后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林志雄說,截止今年11月底,博后村民宿共接待過夜游客18.8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4183.11萬元,利潤2700.64萬元。旅游已然成為博后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增長極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21年,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86萬元。
而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博后村也舊貌換新顏——寬敞平整的水泥路替代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水泥路”;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讓村子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日子一去不返;曾經黑臭的哎岬湖也開始碧波蕩漾,湖上的棧道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現在,博后村產業更加多元,除了民宿產業,不少連鎖餐廳開進村里,集市、夜市等鄉村經濟業態愈加豐富。
依托著革命老區村莊的優勢,博后村設立黨史知識學習長廊,建立博后培訓基地,打造博后黨群基地教育產業,目前已承接來自省內外各類培訓上百次。
走出強村又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空中俯瞰,10多公里長的中廖-大茅“騎行綠道”猶如一條鋪設在美麗鄉村的生態綠帶,紅花村道路整潔干凈、房屋錯落有致……如今,在吉陽區,越來越多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的美麗鄉村涌現。
三亞市吉陽區鄉村振興局局長鐘文輝說,近年來, 吉陽區主動當好鄉村振興的“責任人”“實干家”“開拓者”,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中廖村、博后村等8個美麗鄉村建設舊貌換新顏。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廁所革命”順利推進,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此外,吉陽區立足實際,整合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鼓勵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力量參與,推動博后村、六盤村、大茅村等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大力推廣“企業+經濟聯合社+農戶”等模式,引導紅花、田獨、中廖、干溝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多種舉措激發了干群的干勁,鼓起了百姓的腰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些亮眼的成績,讓吉陽區先后獲得“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十大示范縣市”、“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核心就是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教師、博士席軍良分析說,三亞市吉陽區牢牢堅持以中央精神為指導,形成了黨建引領文農旅結合的“美麗鄉村+”模式,有效回應了鄉村振興為了誰、鄉村振興依靠誰和鄉村振興怎么辦等基本問題。不僅明確了發展方向、孕育了發展動力、產生了發展實效,還有力推動該區走上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吉陽區委負責人表示,實現鄉村振興是黨在新征程中的新使命。近年來,吉陽區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布局,積極構建組織、人才、產業“三大體系”,有力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齊頭并進,形成“組織強農、人才助農、產業富農”的鄉村振興新氣象。吉陽區未來將以打造“創新引領產業美、生態宜居環境美、鄉土特色風貌美、人文和諧風尚美、業新民富生活美”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進一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做好“美麗鄉村+”文章。持續對標農村道路、垃圾治理、污水處理等美麗鄉村建設內容,處理好示范與整治標準,推進精準實施;要結合各個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找準村莊發展定位,打造特色亮點,探索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解決好“留住人 吸引人”等問題,讓美麗鄉村更加令人向往,居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同時還要更加精準目標定位,制定更加清晰發展路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探索“企業+村集體”合作共贏模式,進一步增強村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吉陽區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特色產業為支撐,通過建立起產業鏈、利益鏈,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把群眾組織起來,讓群眾參與進來。通過穩就業、提收入,走出一條既強村又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