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之困,海口怎么解?
——加大內澇治理項目推進力度,針對易澇積水點制定具體整改措施
和今年其他月份相比,這個10月,鄭海珠格外忙碌。
10月,海口連降大雨。作為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秀英養護大隊管養中隊長,每逢大雨時,鄭海珠都要去秀英區的易澇點巡視一圈。
干了25年的排水工人,她了解每個易澇點的成因和現狀,也見證了每個點的變與不變——有些點位經過改造,已從逢雨必澇好轉至暴雨少澇甚至不澇,但也有點位依然積水嚴重,影響群眾通行。
在海口,主干道易澇積水路段點共有25個,一旦遇上臺風暴雨天氣,極易成為城市出行的堵點,也成為近年來城市建設的重點。2021年以來,海口不斷加大內澇治理項目推進力度,針對25個易澇積水點制定了具體整改措施,形成了21個積水點改造項目,計劃總投資29.01億元。
近年來,城市內澇治理問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以10月份的強降雨為檢驗,海南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海口市相關單位,探究海口排水防澇能力的現狀與變化。
現狀
有人歡喜有人愁
10月11日,海口新海港12小時雨量達到211.3毫米。這是什么概念?當天,海口市氣象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而這一級別的暴雨預警指的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距新海港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的cdf海口國際免稅城,同樣大雨傾盆。
鄭海珠一路巡視過去。新海港同往常一樣沒有積水,而往年總積水的免稅城一帶經過積水點改造,這次也沒有積水。這讓她有些欣喜。
同一天,在和平南路六合大廈上班的許小姐卻心情糟糕:“積水導致交通擁堵,好不容易到了公交車站,卻發現路面積水太深,根本不敢下車。”
那天,濱海大道世貿大廈附近的一家報刊亭,老板黃勇靜坐亭內,心態平和地看著門前的積水很快消退。
黃勇經營的報刊亭地勢低,過去5年,他深受積水困擾。直到今年5月,海港路北段(濱海大道至海邊)市政道路項目完工,黃勇的眉頭才舒展開。
同為個體戶,萬國西路某商店老板胡先生卻十分發愁。
義龍路萬國西路片區也是積水重災區。“平常一天銷售額有一兩千元,下雨積水時沒人靠近,只能賣一兩百元。”胡先生說。
群眾切身感受到的城市排水能力,如果用專業維度,怎么評判?
海港路北段(濱海大道至海邊)市政道路項目設計方佳風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黎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該路段的管道建設于10多年前,改造前,管道建設標準為2年一遇,此次改造后為5年一遇。
“多少年一遇是通過對以往的降雨數據進行公式推演而來,考量因素包括降雨歷時和降雨量。”在2022年參與編寫《海口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給排水設計師賴文蔚說,例如5年一遇的標準中,1小時降雨量為69毫米;50年一遇的標準中,這一數值是115毫米。
分析
多種原因疊加
10月21日上午,海口再下大雨,降雨區主要集中在龍華區和秀英區。10時05分,海口市氣象臺將暴雨“橙色預警”變更為“紅色預警”。
那天,鄭海珠巡查的第一個點位是海瑞橋下。
到達時,海瑞橋下已有30厘米至40厘米深的積水。鄭海珠和同事趕緊立起警示牌,引導車輛從橋上通過。
“海瑞橋地勢陡然降低,過去逢雨必澇。但在增加了地埋式排澇泵站之后就很少積水了。”鄭海珠說,不過21日那天,受到潮位頂托影響,管道的水不易排出,才導致再次積水。
盡管已經改造,依然不能保證一定不會積水。海瑞橋的情況,投射出海口易澇的一大主因——海潮頂托。
海口系熱帶濱海城市,且靠近海邊的地形地勢低平(地面標高約2.5米至3米)。而海口多年平均最高潮位2.13米,最高達到3.64米,極易受到海潮頂托。“一般潮位2米時排水就受海潮頂托影響。”海口水務局排水管理科負責人介紹。
除此之外,海口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口主城區內,河水網絡呈現出“二橫五縱”的分布格局。其中“五縱”包括南渡江、美舍河、龍昆溝、秀英溝、五源河,是海口排水的主要通道。而龍昆溝和秀英溝兩大“動脈”每逢5年一遇降雨時流域產生的雨量約為200m3/s(立方米每秒)和80m3/s,但現下河道過流分別為45m3/s和20m3/s,排水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流域范圍內的排放不及時而造成積水。
“再者,在1999年全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之前,建設的管道都是雨污合流。”該負責人介紹,這意味著,一方面污水擠占排澇通道,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污水污染環境,管道下游設有閘門,如果降雨時閘門開啟不夠及時,也會影響排水。
該負責人表示,排水管道跟市政道路同步建設,部分新片區的市政道路還沒有建成,排水設施就沒有運行。這也是部分地方積水的原因。
“排水是一個系統工程。”賴文蔚說,排水系統包括源頭調蓄、下游泵站、海水頂托等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排水效果。因此,改造也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
改造
打“有準備之戰”
近2個月來,因為門前的工程圍擋,胡先生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聽著“突突突”的器械聲,他卻充滿期盼。
門前的工程,是義龍路片區及萬國西路積水點改造工程。完工后,這片區域將擺脫多年的易澇積水問題。
記者從海口市水務局獲悉,針對性規劃的21個積水點改造項目中,已完成積水點改造項目3個,施工或準備進場施工項目10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4個,謀劃階段項目4個。
胡先生最關心的義龍路片區及萬國西路積水點改造工程在今年8月啟動,是對義龍西路、義龍東路、萬國西路共3條道路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總長約1.7公里,預計明年第一季度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
在編寫《方案》前,中規院也研究、考察了國內一些排水好的城市經驗,例如武漢、漳州、瀘州等。
但好的經驗不能完全照搬。如何落筆,還要結合海口實際。
賴文蔚以武漢舉例:“武漢建設‘海綿城市’,是從源頭小區開始改造,讓降水盡量在小區就地吸收。但這一方案的前提是武漢排水系統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好,這一條件海口目前并不具備。”
“海口更主要的問題是水系不通暢、管道存在卡口。”他認為,海口降雨有自身特點,即時間、空間分布極度不均。這意味著,除了常規排水防澇體系之外,應急搶險工作也要跟上。
“針對積水易澇的情況,我們總體的治理思路是‘南蓄、中疏、末排’。”海口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蓄”指依托城區南部上游滲透性較好的火山巖地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發揮其蓄滯雨洪功能。“中疏”指以現狀排水管網、自然地形和規劃標高為基礎,完善片區水域排水設施建設和改造。“末排”是指整治榮山河、芙蓉河、道孟河等東西兩翼主要排澇通道,消除秀英溝出海口段等局部河道的“卡脖子”點位,提升行泄通道的排澇能力,對于易受潮水頂托的低洼區域及河段,設置排澇泵站強排,確保高潮位頂托下的排澇安全。
上述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日常以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現有積水點監控管理平臺為基礎,增設液位計、監控設備及泵站PLC裝置,提高城市內澇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應對極端天氣時,結合精細化地表模型與排澇水利模型,歷史積水點數據濾定,分析城區的內澇風險區域分布,打“有準備之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