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人氣、產業、文化,東方昌江探索活態保護路徑讓黎族民居煥發活力
古老船型屋,如何詩意棲居?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船型屋掩映在青山腳下。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游客在東方市白查驛站的黎苗文化手工藝展銷館參觀。通訊員 趙茜 攝
“古老的船型屋還可以這么詩意?”近日,來自湖南的游客劉先生慕名來到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船型屋探訪。入住后,溫暖的燈光、寬敞的榻榻米、精致的茶具,加上古色古香的氛圍感,讓他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傳統村落傳承著民族的歷史記憶,維系著最為濃郁的“鄉愁”,最難保留的也是這股鄉愁。15年前,“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黎族最后一批“船型屋”作為黎族歷史文化遺存得以保留。
保留不等于保護,稍不注意,這些民族瑰寶就容易被時間掃進無人關注的角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地人一直在將船型屋當成“靜止的歷史博物館”,還是轉向“活態保護”之間搖擺不定。
如今,像劉先生等眾多游客的體驗表明,作為曾經的黎族傳統民居聚集地,采取了這種活態保護做法,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由留轉用 注入人氣
白天,以身后船型屋為背景,一群舞者以肢體語言盡情傾訴;晚上,燈光投影在船型屋上,以變換的圖案給人沉浸式體驗……近日,洪水村船型屋迎來了海口藝格藝術機構的學員,他們的舞蹈表演讓船型屋“動”起來了。
在白查村度過4天3晚的靜謐時光,讓上海游客張一寧久久難忘。在這里,村里的船型屋模樣依舊,但村外新增的白查驛站吸引了眾多遠道而來的游客。
洪水村白查村,村還是那個村;船型屋還是那些船型屋,不同的是,船型屋“用”起來了,游人多了。
搬離還是住進去?針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方式,人們一再探索。在一番痛定思痛后,最終發現,船型屋建筑材料特殊,若長久無人居住,非常容易破損。
在繼“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黎族最后一批“船型屋”作為黎族歷史文化遺存得以保留。2009年,東方市政府投資建設了白查新村,村民集體搬遷住進了磚瓦房,80余間船型屋空置在老村,成了靜止的“歷史博物館”。在洪水村,70余間船型屋同樣經歷過空心化。
事實上,政府對黎族傳統民居的保護從未放棄,采取了如投入資金修復、安裝消防監控、聘請傳承人負責日常維護等種種舉措,但諸如此類的對船型屋進行靜態保護,一方面財力投入大,另一方面難以持續維持較好的保護效果。
洪水村船型屋的探索保護做法讓人眼前一亮。在2020年引進企業,建設洪水村黎族船型屋遺址文化園,修復其中20余間船型屋,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設計成高端的黎族風情主題民宿。每到節假日,客房總是爆滿。
由靜轉動 注入產業
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保護,洪水村率先邁出了一大步,為船型屋注入產業。現在園區共設計14間客房,還有4間被打造成黎族文化展示館。經過修復重建的船型屋不僅可觀賞,還可住、可玩。
云畫(海南)文旅開發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這一項目建設。該公司董事長年慧云介紹:“在修復時,基本按照船型屋原型還原,內部裝飾精心設計了一番,如采用古樸的實木家具,目的是能夠最大程度和環境融為一體。床品、洗漱用具按照星級酒店標準提供,并且配置了恒溫馬桶。”
“這是我們第一次到訪洪水村,沒想到船型屋與自然環境這么和諧融洽,即興跳起了舞。”藝格藝術機構創始人小寶與海南日報記者分享了在洪水村意外的愉快體驗。他說:“洪水村在保留船型屋原始風貌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將其設計成民宿,為客人營造出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此外,房間內部的舒適度非常高,體驗感很好。”
白查村似乎也看到了活態保護的契機,另辟蹊徑,將驛站建在船型屋外圍。
2023年4月,白查村與東方鄉村振興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鄉投”)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合作開發白查驛站。而后,東方鄉投引入海南黎苗家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白查驛站由該公司負責運營。
白查驛站總建筑面積約1776平方米,包括游客服務中心、7間民宿客房、黎族苗族特色美食餐廳、黎苗文化手工藝展銷館、廣場等。
“現在不一樣了,白查驛站有了民宿和餐廳,吃住問題都解決了。”張一寧成了這里的常客。
游客的良好評價讓東方市江邊鄉人大主席龔建雄欣慰。這些年,他與駐村干部多次走訪企業考察,希望能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如今,白查驛站有了專門的運營公司,白查村對船型屋的活態保護有了產業支撐。
“此次‘跨界’做民宿、餐飲等,就是希望能為白查村注入產業,讓資源活用起來。”該公司負責人唐秋晨在東方深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已有6年,入駐白查驛站后,她第一時間帶著團隊去往洪水村考察學習。
與洪水村游客可以直接住進船型屋不同的是,白查村驛站的民宿則是在屋外,保留下來的80余間船型屋則供大家觀賞和研學。“外觀上,民宿是普通的房屋,不過內部物品也采用了民族元素,游客能體會黎族文化魅力。” 唐秋晨說。
由游轉學 注入文化
旅游業態要長久發展,還需注入文化。
藝格藝術機構的到來更讓年慧云對船型屋活態保護有了新的思考。“船型屋是黎族重要的文化符號,今后可考慮以此為品牌,打造‘非遺+’,比如還可以在船型屋前開音樂會,辦時裝秀。”年慧云說。
另外,在研學帶火鄉村游的熱潮下,洪水村同樣抓住機遇,在策劃研學活動時,將黎族文化與大自然結合,以“非遺+研學”的方式打造旅游產品,讓鄉村游更富文化魅力,總有游客慕名而來。
“洪水村有原始的黎族村落、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各類元素非常豐富,這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很難接觸到的,很適合研學。”海口培飛多元成長中心校長楊艷第一次帶著40多名小朋友從海口來到洪水村,4天3晚的研學活動讓她意猶未盡。
為了豐富研學活動內容,洪水村還特別策劃了農耕體驗、溯溪、長桌宴、黎族圖騰繪畫、釀酒、織錦等項目,讓來過洪水村研學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白查村也在活態保護方面再次發力。2023年6月,白查村建立了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由村委會安排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當“導游”,為游客開展研學指導,并計劃后續為游客提供黎錦紡織、黎陶制作、藤編等體驗項目。
唐秋晨透露,白查村還將根據當地沉香種植情況,開設沉香展示館,出售沉香線香、沉香精油、沉香工藝品等產品,讓游客感受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