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高東英鎮(zhèn)黎安村耕讀:看得見的稻田,摸得到的鄉(xiāng)愁
“孩子們,你插過秧嗎?你收過稻嗎?”近日,一場即將開營的耕讀夏令營活動在臨高縣東英鎮(zhèn)黎安村的耕讀山房會客廳進行研學宣講。面對老師的提問,在座的孩子們大多搖頭,眼神里充滿好奇。
作為以農耕為主題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這里接待了上千場研學活動,年客流量已達20萬人次。在黎安村,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下地勞作,體驗耕讀,“觸摸”鄉(xiāng)愁。
走出會客廳,門外左手邊原本是廢棄的宅基地,如今改建成了臨高第一家金級民宿。不遠處,綠色的稻田映入眼簾。
“走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中,看云卷云舒,聽風觀雨,很治愈。仿佛回到了小時候,與小伙伴無憂無慮地奔跑在田間。”來自海口的游客郭明晶是這里的常客,對于耕讀山房印象深刻。
不止于耕讀。基地占地面積157畝,以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主體,涵蓋了研學實踐、親子活動、蔬菜采摘、手工陶藝、美食餐飲、風情民宿等多個模塊。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這里變成了放松之地。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棄的香茅草煉油廠。”基地負責人、村民陳江豪還清晰記得那時的場景。從一片廢棄的廠房、從一個雜草堆里,如何長出一個以“耕讀文化”為核心的研學旅游基地?
陳江豪介紹,2020年回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村里的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比較嚴重,大片的土地因無人耕種而撂荒,考慮再三后決定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經過多方考察,他決定利用村子的原生態(tài)風貌和農耕特點,打造一個農旅融合的文創(chuàng)基地。
“村民當時很不理解,村里什么都沒有,如何發(fā)展耕讀產業(yè)?”陳江豪說,他挨家挨戶和村民做工作,慢慢地獲得了村民的支持。“荒地與其雜草叢生,還不如給阿豪做開發(fā),讓村里變更美,吸引游客來了,我們村民也能沾光掙點錢。”黎安村村民陳學偉說。
該項目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臨高縣委、縣政府推進下,該項目涉及的資產產權清晰。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往項目重投資、輕運營的問題。
“以‘耕讀’特色民宿為例,目前民宿所使用的土地、原生態(tài)房屋等資產的所有權、承包權均歸黎安村集體所有,村跑文化公司享有經營權,主要負責民宿的日常管理與運營。”臨高縣東英鎮(zhèn)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耕讀山房項目,實現(xiàn)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在“耕讀”特色民宿項目中,黎安村村民將土地、房屋、資金等資源匯聚到村集體后,以村集體名義參股,共同參與民宿的建設與運營,從中獲取項目分紅。在這一過程中,黎安村的土地、房屋實現(xiàn)了從資源到固定資產的轉變,村集體投入項目的鄉(xiāng)村振興銜接資金變成了股份,參與的村民也相應地成為項目的股民。
參加耕讀夏令營的人們走出會客廳,徜徉在農耕研學基地里,隨著稻浪在微風中舞動。未來,臨高縣將以耕讀山房項目為藍本,結合各地資源與具體發(fā)展情況,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