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轉名錄”后“首秀”
“黎華錦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保護成就展”在北京開展
“黎華錦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成就展”在中國非遺館開展。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供圖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在展覽現場展示技藝。
12月6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迎來“轉名錄”后的“首秀”。
當天,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主辦的“黎華錦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成就展”開展,全方位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歷史脈絡、技藝特點、保護實踐和創新發展。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轉名錄”后的“首秀”,該展覽設“百卉千華”“經緯技藝”“握指成拳”“潮起海之南”四個單元,全面呈現黎錦之美,展現海南省非遺保護成就,推動非遺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黎族腰織機、黎族木制軋棉機、繞線器、彈棉弓……展覽展出了黎錦紡、染、織、繡各流程的工具,向觀眾展示一朵朵棉花如何變成一張張黎錦的全流程,體現黎族人民的智慧與匠心。
哈方言服飾底色一般為深藍色,杞方言服飾上衣無領、背后繡花,潤方言有“V”字領,美孚方言服飾在肩部后背增加“后肩布”、賽方言長筒裙多采用提花工藝……展出的多件黎錦服飾,為觀眾呈現了五大方言區的服飾區別。
現場還有非遺傳承人演示等“活態”展演形式,并搭建了船型屋,將黎族人民的生活場景搬進展館。漫步展廳,多位非遺傳承人、黎族織娘在現場展示著黎錦的紡、染、織、繡技藝。參觀者駐足觀看,不時發出贊嘆聲,對這些古老技藝的傳承和創新表示敬意。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現場觀眾陳先生表示,對于北方觀眾來說,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有很大的地理文化差異,他特別欣賞黎族織娘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讓黎錦既有歷史的沉淀,又不失時尚感。他相信,這項黎族非遺能夠跨越時空,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
展廳里,山東觀眾徐女士細致地觀賞著展柜中陳列的各式黎錦服飾。她表示,在海南旅游時曾接觸過黎錦,而今有機會近距離深入了解黎錦,讓她十分著迷,更期待有機會到海南學習織黎錦。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多種創新黎錦文創產品、黎錦時尚服飾,并展示了海南省“非遺進校園”、各大高校傳承發展黎錦技藝、市縣傳統工藝工作站、9個市縣黎錦保護等工作成效。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展覽具象化地展示了海南多年來為保護傳承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成果,同時讓更多人了解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據了解,該展覽將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6樓11號展廳展至明年1月5日,而后返回海南繼續展覽至春節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