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中國對外開放的脈動
——寫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之際

三月的博鰲,綠意盎然,天高海闊。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如期而至。
面對當前變亂交織的國際格局,維護國際和平、帶動世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呼聲更加強烈。全球政商學界匯聚于此,“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主題背后,傳遞保持信心、團結合作、共同發展、開創未來的積極信息,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和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發展。
20多年風雨兼程,人們期待,論壇進一步凝聚亞洲共識,唱響博鰲聲音。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孟凡盛攝
以合作共贏破變局
25日上午,博鰲國際會議中心海鷗廳,年會開幕新聞發布會前十分鐘,嘉賓和記者早早在此等候,現場座無虛席。
“博鰲亞洲論壇是亞洲最重要的論壇之一。”在發布會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表示,新形勢下,博鰲亞洲論壇將一如既往地推動亞洲的區域合作,倡導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
從25日起的4天時間里,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名政、商、學界領袖匯聚于此,就如何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怎樣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等一系列議題展開思想碰撞。
博鰲國際會議中心海鷗廳現場。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林桂軍告訴記者,在經濟增長、貨物與服務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亞洲走在世界前列,也孕育著新的潛力和空間。中國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程,堅持合作共贏理念,深化各領域改革舉措,使本國市場更加具備吸引力。
“中國堅持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擴大開放等承諾,為跨國企業注入了強大的信心。”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市場活,經濟成’,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也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廣闊機遇。”
以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
漫步東嶼島,花朵形狀的發電機隨風轉動,產生的綠電可直接對周圍建筑內各類設備供電;零碳吧里,用手機掃碼啟動智能零碳咖啡機,綠電驅動完成研磨沖泡,機械臂快速制成“熊貓”拉花;喝完咖啡的紙杯放入“碳魔方”可識別區域,操作臺自動識別材料后進行分類回收……
博鰲國際會議中心的零碳咖啡和零碳茶。人民網記者 李學山攝
近年來,博鰲著力建設零碳示范區,打造綠色發展的“中國樣本”。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永久會址所在地,東嶼島既是國際對話的窗口,也是中國踐行“雙碳”目標的縮影。
中規院海南分院低碳中心主任王富平介紹,截至目前,該示范區的建筑和基礎設施用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19年的1.13萬噸,到2024年實現全面零碳運行。
“綠色”,成為博鰲多年來的鮮明底色,同樣也是年會熱議話題。
如何以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或許能在此找到答案。年會日程顯示,本次年會聚焦“加快構建新能源體系,共創世界綠色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方案”“綠色電力的共建與共享”“攜手促進亞洲能源轉型”等話題展開討論。
張軍說,“綠色轉型已經成為亞洲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發展也成為越來越多亞洲國家和亞洲經濟體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的增長范式。”
讓可持續發展“共識”轉化為“共為”。從空中俯瞰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屋頂的光伏板如跳躍的音符,為論壇年會譜寫著“綠色辦會”的樂章。
以開放創新塑未來之局
當世界站在技術革命與治理變革的十字路口,亞洲能否以創新突圍、定義下一輪發展規則?中國以“新質生產力”為支點,給出了開放創新的解題思路。
全球每10塊智能手機面板,有大約7塊來自中國;工業級無人機,中國占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多項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標準,中國牽頭立項……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支柱”,中國鏈接世界,打造更牢固的“共贏鏈”。
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觀測申請,中方總裝的阿曼首顆智能遙感衛星成功發射,中企開發的埃及水井項目讓荒漠長出麥苗……中國擁有強大創新力、創新鏈,日益成為“世界研發實驗室”,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多位業內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通過擴大開放并加強國際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開放創新為驅動,塑造國家未來發展的新格局和競爭力。
博鰲灣畔的浪花晝夜不息,在如號角般的濤聲中奔涌向前,正如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交響——只要中國好,世界就會更好;唯有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這既是歷史的結論,更是時代的昭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