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斗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在8月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相關專家介紹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情況。
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
北斗三號于2009年11月啟動建設。工程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了工程的多個亮點——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據了解,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高效完成組網。單星研制周期縮短1/4,運載火箭總裝周期縮短1/3,衛星入網周期縮短3/4。
系統功能強大。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發布的接口控制文件覆蓋全部7類服務。
性能指標先進。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于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
大部分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功能
北斗系統的兩大特色服務是短報文服務和高精度應用。目前,北斗三號的短報文服務提升到單次14000比特(1000個漢字),可以傳圖像、發語音,還借助全球的星間鏈路,拓展實現了全球短報文。同時,依靠北斗系統,地面建了一張高精度增強網,中國境內接近3000個地面站,最高精度能夠實時處理到厘米級,事后處理可以到毫米級的高精度。
冉承其介紹,北斗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
“28納米工藝芯片已經量產,22納米工藝芯片即將量產。大部分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功能,支持北斗地基增強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冉承其說,已經構建起集芯片、模塊、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北斗正加速進入新基建,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
放眼國際,北斗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俄羅斯、歐盟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及系統間合作持續深化;還相繼進入民航、海事、搜救衛星、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多個支持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已發布。目前,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1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
已著手下一代北斗建設
冉承其介紹,北斗三號建成以后,我們已經著手下一代北斗建設發展。
應用是北斗系統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芯片——“中國芯”是系統最核心的地方。現在北斗產業鏈所有環節全部打通,芯片、板卡、天線等實現量產。政府要繼續營造好環境和提供好政策,鼓勵中國企業把北斗產業鏈做得更完善。
“我們2035年前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持續推進系統升級換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軌增強等新興技術,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等新質能力,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冉承其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