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縣羅驛村:農旅融合好發展 歷史名村煥新顏
人民網澄邁7月16日電 這里曾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等諸多登瓊官員的落腳地,這里曾有3人科第中舉,250多人出仕,享有澄邁“科舉仕宦第一村”美稱;這里有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宗祠,環日、月、星叁潭鱗次櫛比的火山石屋、古道、老井,俯拾即是的文物和數處不可移動文物古跡;全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還是遠近馳名的革命老區,先后有70多位烈士為國捐軀;1949年,羅驛村人李獨清作為華南解放區代表團代表之一,出席了全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
這里是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7月9日,當參加“走進澄邁看小康”活動的媒體記者來到這個有著8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走在存放著百年記憶的石板路上,看著眼前斑駁的墻壁,幽靜的古巷,聽羅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運達將村子的發展故事娓娓道來,無不嘖嘖稱奇。
羅驛古村原稱倘驛,是海南島西線的驛站。南宋初年形成了村落,被稱為倘驛村。明朝期間村里的有識之士因“諸峰環繞羅列,驛站于此”,改村名為“羅驛”。
羅驛村內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巖古民居430間,共計43860平方米,保存情況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古村村落典雅、古樸,大部分傳統建筑主體完整,建筑風格多為海南典型的“十柱”屋結構,石頭為火山石,木材均為黑鹽木、菠蘿蜜格板等,是澄邁縣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巖傳統民居建筑群。
羅驛村是海南省歷史文化古村,這里的民居最大的特色是房墻幾乎全是不規則的火山石所砌成,保留著中華民居傳統的木石結構。在村中的小巷道,也幾乎全部鋪上了青石板,36條石板巷狹長而幽深。村內核心古建筑群集中在日湖、月湖和星湖之間,占據核心區總面積的23.3%,傳統建筑基本維持明清年代建筑風格和布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有李氏宗祠、觀音廟、李恒謙故居、步蟾坊、節孝坊等,有馬蹄井等古井7處,有古石橋1座,村東南有殘存的古驛道和古驛站。正是有著如此之多的古建筑,2014年,羅驛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0年成為海南首個完成數字化的中國傳統村落,
“這都是我們的財富。”在村里的李氏宗祠前,李運達不無驕傲的說,這座宗祠始建于1723年,是目前海南省內少見的大型古建筑文物之一,雖然已經歷經近300年的風雨,但是保存較為完整,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筑特色。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探訪,為這里的鄉村旅游帶來了旺盛的人氣。
早在2013年,羅驛村就被澄邁縣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修復了古建筑群,擴建了古驛道;2014年,該村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文明生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投入1000萬元資金用于修復羅驛村120間火山巖老屋,恢復古村落原貌……更讓人觸動的是,村民們也自發保護村里的老舊民居,除了政府投入的資金外,村民還自籌了200余萬元用來修復老屋。
除了修繕和保護古建筑,羅驛村的整體風貌也有了明顯提升。如今的羅驛村,村落格局完整,路網清晰,內部空間布局特色鮮明。走在村里,道路寬敞整潔,不見一片紙屑垃圾,視線豁然開朗,綠意與草香撲面而來。
李運達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羅驛村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成效顯著,村“兩委”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積極對接文旅企業、鼓勵村民開辦民宿,同時深度挖掘、盤活古村落資源,保留村中古跡,建設美麗鄉村;帶動鄉村旅游逐漸步入正軌;此外,羅驛村還打造“黨建+鄉村振興”“互聯網+線上推廣和線下體驗”等模式,成立合作社,推進農旅結合發展,大力種植尖椒、冬瓜、豆角等反季節瓜菜,積極打造“羅驛古村”農業品牌,想方設法拓寬村民經濟收入來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支撐。為此,羅驛村黨支部連續五年被評為海南省七星級黨支部。
他表示,未來羅驛村將繼續開展多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創新,借鑒成熟經驗,帶動村民自下而上發展本土文化,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力求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讓這座百年古村實現“再造新生”。
據悉,近年來,在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澄邁縣充分意識到鄉村蘊藏的巨大能量,深入開掘鄉村特色資源,以“美麗鄉村”為載體凝煉和集萃,將“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有機結合,繪就美麗澄邁新篇章。澄邁重點打造了“福(山)橋(頭)帶”、“永(發)美(亭)帶”和“老城羅美(含沙吉村)帶”三條“美麗鄉村”帶,依托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美榔雙塔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驛村,以景區打造發展高品位觀光旅游業,突出示范引領作用,為澄邁鄉村發展注入創新動力,為海南鄉村振興提供生動范例。(李學山、孟凡盛、實習生吳啟迪)
(責編:陳海燕、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