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9年!中國共產黨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始終高揚人民至上的旗幟,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中國共產黨99歲生日之時,人民網海南頻道特別推出“建設自貿港,黨徽更閃亮”系列報道,從不忘初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多個方面,講述多名基層黨員的故事,展現自貿港建設中的黨員擔當。
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海口7月2日電(黃維)這兩年,肢體四級殘疾的王昌黃成了遠近聞名的“脫貧之星”,年收入近10萬元。感念黨和政府的幫扶,2019年4月,他遞交入黨申請書,希望也能像幫助過他的黨員干部一樣,服務群眾,反哺家鄉。
在海口市龍橋鎮,像王昌黃一樣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脫貧戶不勝枚舉。“這是群眾內生動力增強的生動體現。”海口市龍橋鎮黨委書記劉欣表示,“我們注重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積極性,通過志智雙扶,引導他們憑能力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受訪者供圖
因地制宜 因戶施策
創新打造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2019年,龍橋鎮46戶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皆近12000元,遠超海南省定脫貧標準。這得益于龍橋鎮找到了符合龍橋實際的致富路子。
“龍橋土地貧瘠,人多地少,通過考察調研、專家把脈,2019年初開始探索林下立體經濟和庭院經濟。”劉欣介紹,“通過種養結合,發展立體空間經濟,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產業增收,既美了庭院,又富了口袋。”
庭院經濟致富,王煥祥很有發言權。上下8口人,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孩子的學費、妻子的醫藥費都是負擔,于2014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龍橋鎮政府幫扶下,王煥祥通過種植百香果、養豬養雞,努力實現脫貧。2019年底,龍橋鎮政府鼓勵他拓展庭院經濟——養蜂釀蜜,還派農業指導員現場傳授養蜂技術。今年1月,首次“試水”養蜂的王煥祥第一批收成蜂蜜高達40余斤。1月底,他便決定加大養殖量,種蜂由最開始的5箱一下“升級”為60箱。“去年收入就超10萬了,今年肯定會更好!”王煥祥笑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龍橋鎮庭院經濟成為化解疫情沖擊的有效產業。2月至4月期間,貧困戶們通過種蜂養殖,售賣野生荔枝蜂蜜收益16萬余元,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堅定了致富信心。
積極學習新型種養技術,熟練掌握種養規律,脫貧戶王昌黃逆襲成為“田教授”,還兩次被邀請到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傳經送寶。王昌黃身高不足一米五,勞動能力有限,2015年家庭人均純收入僅1600余元,2016年被列為精準扶貧戶。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得到保障后,他有了創業發展的想法。在龍橋鎮政府支持下,2017年3月,王昌黃聯合另外19戶貧困戶成立合作社,發展養殖業。2018年底,合作社養羊規模由55頭發展到100多頭。2019年,龍橋鎮探索發展林下種植食用菌產業并建立實驗基地,王昌黃抓住機會,投工投勞,既增加了收益又掌握了“新技能”:“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劉欣介紹,除謀劃特色產業、堅持志智雙扶,龍橋鎮還為村民量身打造“一戶一業”,對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組織人員現場調研,綜合考慮其土地情況、種養技術、勞動能力等,實施一戶一策,高標準打造各具特色的扶貧樣板。
想民所想 解民所需
凝聚群眾力量譜寫龍橋速度
海南大學觀瀾湖國際校區項目選址海口市龍橋鎮博片村一帶。從2019年5月10日正式啟動項目一期征地工作以來,龍橋鎮僅用1個月就基本完成681畝項目用地征地工作,實力刻畫了“龍橋速度”。
“征地之初也碰到過農戶對征地標準不滿意而阻工等問題,”劉欣回憶,“但教育事業關乎未來民生福祉,必須千方百計做通思想工作。”
接下來,黨員干部帶頭測量自己的承包地,清點地上附屬物。深入村組,與項目涉地村民小組積極溝通,厘清群眾訴求,做到訴求解決一戶、思想做通一戶,就馬上測量一戶、征收一戶、發放一戶。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嚴格統一補償標準,避免出現優親厚友、弄虛作假現象,以公開、公平、公正換取群眾信任和支持,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龍橋鎮組織成立了由23名黨員組成的黨員先鋒隊,負責對風險最大的觀瀾湖小區進行入戶排查。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黨員干部白天要摸排重點地區來瓊人員,組織測量體溫、登記信息;晚上要“數燈”比對排查信息,確保排查工作全覆蓋,經常一天只睡3、4個小時。
龍橋鎮玉良村出現輸入性疫情后,上上下下更是同心協力、嚴防死守。最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家族外無一例感染。對此,劉欣有自己的秘訣——
當好阻擊戰役“指揮員”。靠前指揮,統籌全鎮之力,把防控有效落實到終端和末梢,將轄區村莊、小區打造成為嚴密安全的“抗疫堡壘”。
當好疫情防控“急先卒”。帶頭垂范、沖鋒在前,推動廣大黨員堅定站在抗疫最前線,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基礎防線。
當好人民群眾“暖心人”。入戶排查解決群眾生活困難,保障隔離村民生活生產物資,做好心理疏導安撫工作,第一時間接送隔離期滿群眾回家,推動人人支持參與防控工作。
謀實事 強作風
在傳承中守望初心踐行使命
劉欣對中共黨員的最初印象,源于自己的爺爺。
“爺爺是一位老共產黨員,也是老家解放后的第一任鄉黨委書記,印象中他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劉欣回憶:“為建設家鄉,他帶領鄉親開路架橋、墾荒種地,老家的第一條路和第一座橋都由他修建而成。勤勤懇懇奉獻一輩子,在當地威望極高。”
“我父親也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雖然職位不高,但勤勉敬業,甘于奉獻,作風正派。在家里兩代人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對共產黨人有清晰的認識,也有意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8年6月到基層任職后,劉欣同樣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樸素情懷。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幫助貧困戶謀劃思路,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找到符合實際的致富路子,致力增進民生福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鄉村旅游文章,引進優質產業項目,努力把龍橋建設成海南自貿港美麗鄉村新樣板。
在他影響下,永東村黨支部冼詞訓也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默默發揮模范引領作用——2018年底,為20戶貧困戶組成的合作社無償提供12畝土地種植百香果,并自掏腰包10萬余平整土地,架設水管,搭建鐵架,助力貧困戶豐收。
年近八旬的退休老黨員吳挺標腿腳不便,但依然每年在老伴兒的攙扶下參加龍橋鎮黨代會,為龍橋發展建言獻策。
對此,劉欣感觸頗深:“中共黨員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責任、奉獻和犧牲。每個黨員都應該做一顆有溫度的‘螺絲釘’,把自己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去,忠于職守,關鍵時刻能發揮引領作用,危急時刻敢于沖鋒在前。
相關新聞: